□戴慶鋒
  記者在北京、廣州等地採訪發現,有人花135萬元買個4.4平方米的房子,根本不能住,只為給上學買個進門證。即便如此,仍一“坑”難求。(11月9日新華網)
  在名目繁多的市民待遇之中,最體現“房籍”價值的,也許就是學區房。所以,135萬元買下4.4平米的學區房,在國人的思維下並不費解。原因很簡單,在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背景下,國人重金買下的不是那區區4.4平米,而是附著於此的政策福利,所以看似“瘋狂”的背後不是不理性,而是綜合效益計算後的“冷靜”。
  無須諱言,學區房的“瘋狂”已經直接戳中了教育公平的軟肋。教育政策局限於“房籍”之上,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住房的基本使用取向,而成為一種基於“房籍”制度之上的社會不公平。除此之外,由教育領域所延伸出的官員腐敗、權力干涉問題也在擾亂著基本的教育公平秩序,顯然已經超出了教育領域而成為更大的社會不公。
  所以,要解決學區房的“瘋狂”,還需要地方政府有更多的擔當:從教育的公平投入著手,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扁平化和資源公平共享;從教育政策的公平設計切入,制定和實施更為合理的就學制度;從教育制度的公平實施和維護著手,防止權力腐敗和非法干預。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“瘋狂”學區房戳中教育公平的軟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p66pphm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